1
窮人的第一個思維,是投入就立刻想要回報。
先舉個例子:
我一個朋友,八年前跟我是同事,后來去北京從事廣告策劃行業(yè),這么多年他經(jīng)過三四次的跳槽,終于爬到了一份年薪30多萬的策劃經(jīng)理的位置,然而他依然過的很壓抑,因為他每天都要各種方案,忙著投標,比稿等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。
五年前我去北京,跟他一起吃飯,鑒于他的情況,我當時給的建議就是,未來必須做自己的IP,做個人品牌。既然對廣告策劃那么有興趣,而且也積累了大量實踐經(jīng)驗,不妨做一個關(guān)于廣告策劃的自媒體,堅持做原創(chuàng)內(nèi)容,把經(jīng)驗分享給大家,這樣不僅可以積累粉絲,還可以出一本書,出完書后在業(yè)內(nèi)的地位就進一步提升了,其實就是做個人品牌,當時他也認為必須走這條路。
但是五年后我再次見到他,依然還是每天奮戰(zhàn)在做策劃方案的最前線,偶爾接個私活,一個方案可以掙個幾千塊,還經(jīng)常被拖欠,或者反復修改,依然過著這種忙忙碌碌的生活。他只有30多歲的年齡,卻被工作折騰出了一身病,各種出差和加班讓他疲憊不堪,情況并沒有發(fā)生絲毫改變。
我問他為什么不按我們當初的設(shè)定去做,他是這樣回答的:做內(nèi)容是可以,也很喜歡,但是這種事情不能立馬變現(xiàn),尤其像寫一本書,要寫一兩年,也掙不到幾個錢;做自媒體也是這樣,粉絲得一個一個的增加,至少一兩年后才能在廣告行業(yè)形成影響力,但是他做策劃不一樣,每個月有工資,而且經(jīng)常接點私活,按單個方案收費,盡管少點,但最起碼可以看到自己每天掙了多少錢……
他也知道這樣下去永遠都是在出賣自己的勞動力,但是他就是堅持不下去做長期投入的事情。
我這樣說他:你干脆去做鐘點工算了,變現(xiàn)的更快,按小時給你計費。
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:只看到眼前的回報,不做長期的投入和規(guī)化。
美國有本暢銷書——《我在底層的生活》,作者在不同的城市,換了六種工作,有零售,有清潔,有老人服務(wù)。
但是結(jié)局都一樣:闡述了底層貧窮的真相,并得出一個無解的死循環(huán):
-->因為沒錢,不得不住在偏遠地方;
-->因為住在偏遠地方,所以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;
-->因為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,她用于提升自己和發(fā)現(xiàn)更好工作機會的時間越來越少;
-->為了應(yīng)付房租和生活成本,她不得不說服自己承擔更多小時工作或者兼職;
-->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做各種勞苦的工作,她漸漸成為一個工作機器,無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,直到情緒爆發(fā)離開;
這就是一個越勤勞越貧窮的惡性循環(huán)。
這本書里提出一個帶寬的概念——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,并由此形成一個帶寬,帶寬被占用的越多、留下的空閑就越少、去做更重要事情的精力和時間就越少。
很多人雖然日進斗金,但是被各種事務(wù)纏身,時間都消耗在應(yīng)酬/會議/拜訪/加班上,這種人掙得永遠都是最苦逼的錢。
有些人整日忙碌奔波,卻分文不值。記?。簳嶅X不如讓自己更值錢。賺錢會越來越辛苦,值錢卻越來越輕松。賺錢是靠雙手掙錢,值錢是用名字掙錢。
未來是個體崛起的時代,早一天樹立個人品牌(IP)就早一天實現(xiàn)自由。然而人最大的問題是,很多人只盯著眼前的收入,不愿意在品牌方面進行投入,因為品牌是長期建設(shè)的過程,它需要長期積累后才能看到效果。
2
窮人的第二個思維,是決策的層次太低。
窮人犯的最大的錯誤,是在小事上僅僅計較,卻在大事上稀里糊涂。
比如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穿的衣服都很簡單呢?
因為他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大事情都決策上,他們總是把決策放在哪些更少/更有價值的事上。
因為這個時代對人們最大的考驗就是:復雜。它讓我們迷失了自己。世界選項越來越多,只要打開手機,映入眼簾的就是各種各樣的衣服款式、各種各樣的外賣套餐、各種各樣的酒店、各種各樣的交通方式等等。
互聯(lián)網(wǎng)將一切都呈現(xiàn)在我們面前,每天都有各種決策等著我們?nèi)プ?。當你每天要做很多決定的時候,你做的每一個決定的準確度就會被削弱,因此不如把你所有的精力分配在最重要的決定上,其它的決定都由他去吧。
再舉個例子,比如為什么現(xiàn)在越來越多的人都不喜歡開車了,因為開車需要你額外的分出一部分精力,包括找路線、找車位、繳費等等,不如直接叫個車,或者配個司機,你坐在車上還可以繼續(xù)工作,或者放松休息一會,然后把多余的精力都用在刀刃上。
誰送你到目的地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今天見的是誰?你要去哪里?準備完成一件什么樣的事?
如果你為每天吃什么或者穿什么而煩心,只能說明你是典型的“窮人思維”,你每天做選擇的層次都太低了,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,而富人則把時間精力都放在高層次的選擇上,比如我今天見的誰,我該準備什么?
再舉個例子,同學聚會的時候,我發(fā)現(xiàn)資產(chǎn)豐厚的人,大多衣著平平,甚至有意走“中庸”路線,而很多條件一般的人,非常注重外在的消費,比如頭發(fā)、衣服、包包、香煙、手機、車子等等。
在談?wù)摰脑掝}方面,也有明顯的差異,資產(chǎn)豐厚的同學聊的更多是小孩的教育、國外旅游見聞、經(jīng)濟、投資等比較抽象的話題。而經(jīng)濟條件一般的人,聊的更多的是衣服品牌、手機品牌、什么時候換車、多少年終獎等等很具象的話題。
說明窮人關(guān)注的大多是日常選擇問題,都把精力放在生活細節(jié)上了。而富人關(guān)注的卻是宏觀的格局和趨勢問題。
因此,提升自己層次的方法很簡單,你只需要關(guān)注更高層次的選擇就可以。比如原來你只是公司一個HR,負責招人和面試,現(xiàn)在你可以嘗試著給公司的每一個員工做合理的定位和規(guī)劃,等你可以做到這一點的時候,就是人力總監(jiān)了。下一步你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大家的合力發(fā)揮的更好,于是就可以成為副總了,很多人就是這樣一步步做到了CEO的位置。
記住,大事要清醒,面對最重要的決策上絕不可以出錯,一定要快、狠、準。小事要糊涂,在很多紛雜的小事上切不可斤斤計較,否則你的層次永遠都不能拔高。
而很多窮人恰恰相反,在大事上犯糊涂,在小事上斤斤計較……
3
窮人的第三個思維,只愿意吃重復的苦。
知乎上有一個問題:
為什么大多數(shù)人寧愿吃生活的苦,也不愿吃學習的苦?
其中兩個回答獲得了很高人氣:
第一個回答是這樣的:
第二個回答是這樣的:
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痹,被娛樂轉(zhuǎn)移,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,行尸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,最終習以為常,可以稱之為鈍化。
學習的痛苦在于,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,保持清醒的認知的豐沛的感情,這不妨叫銳化。
有人這樣分析其中的邏輯: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復性的。人的適應(yīng)能力非常強,持續(xù)地經(jīng)歷同樣的苦時間久了,痛苦的體驗和效應(yīng)會逐漸減弱,讓人進入習慣性無助的狀態(tài)。這種狀態(tài)雖然不是特別舒服,但久而久之也不會特別難以忍受。
但是學習的苦是非重復性的。學習本就是認知邊界不斷擴寬的過程,需要你主動思考和汲取,而學習的內(nèi)容往往是循序漸進,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樣重復,所以你無法進入麻木的狀態(tài),而是需要不斷面對新的知識和學習目標。
前者可以通過眼前的娛樂來自我麻痹,讓自己對痛苦的感知漸漸喪失。而后者卻只能在長久的學習積累中,慢慢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好處和力量。
一個是眼前伸手可得的快感,一個是延遲滿足的精進過程。毫無疑問,大多數(shù)人會選擇前者,畢竟主動給自己找罪受的人總是少數(shù)。
但是世界的邏輯也是蠻有意思的:你要不主動找苦頭吃,苦頭也會自己找上門來,而且當他們找上門的時候,你得加倍奉還。
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個“苦難守恒定律”:苦難,是人生的基本特征,每一個人一輩子吃苦的總量是恒定的,它既不會憑空消失,也不會無故產(chǎn)生,它只會從一個階段轉(zhuǎn)移到另一個階段,或者從一種形式轉(zhuǎn)化成另外一種形式。
人性使然,我們都選擇吃生活的苦,而避開學習的苦,于是最后變的麻木不仁,如同行尸走肉。生活的痛苦使人麻痹,唯有學習的痛苦讓人清醒并提升,不選擇主動吃學習的苦,就會一輩子吃生活上的苦。
為什么有一種快捷的修煉方式叫“苦行僧”?因為他們就是主動去尋找痛苦,比如炎熱的夏天,他們赤著腳走在滾燙的馬路上,就是尋找那種極致的痛苦,苦到極致,就覺悟了。
所以,真正看透這個世界的人,都是在用苦難修行。你受得了多大的苦難,才配的上多大的成功。
人窮不可怕,可怕是窮人思維,以上就是窮人的三大思維,你身上占了幾個?
我們尊重原創(chuàng)。部分文章和圖片來于網(wǎng)絡(luò)和網(wǎng)友推薦,如未署名,系檢索無法確定原作者,原作者可隨時聯(lián)系我們予以署名更正,或做刪除處理。謝謝!
我是無名漁夫(微信/QQ:181628402)軒鼎創(chuàng)業(yè)旗下講師,為草根提供網(wǎng)上賺錢項目交流技術(shù)方法及最新互聯(lián)網(wǎng)項目分享!歡迎在評論區(qū)留言,也可加我微信QQ交流分享。更多干貨可訪問創(chuàng)業(yè)課堂https://www.chuangyeketang.com